当前位置:主页 > 企业管理动态 >
经济新常态下的企业管理变革
由中国企业联合会主办的2015年全国企业管理创新大会日前在北京召开。该会议以“经济新常态下的企业管理变革”为主题,来自全国各地国资委、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中小企业主管部门、企业联合会、全国性行业协会,中央企业和中国500强等企业代表400余人参加大会,就经济新常态下企业如何通过管理变革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进行深入研讨,同时发布和推广了186项“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其中一等成果29项、二等成果157项。
 
  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原国务委员、中国企业联合会会长王忠禹,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党组成员毛伟明,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党委委员、秘书长阎晓峰出席会议并讲话。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审定委员会主任邵宁作主旨发言。
 
  王忠禹:
 
  深化改革是企业发展内在动力
 
  我认为,企业转型升级、改革创新,实现新常态下健康发展需要认清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转型升级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在经济转型时期,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经济下行压力大的形势下,企业不能坐等观望,而要主动转型,加快升级,运用新技术,发展新产业,培育新业态,在市场搏击中强筋健骨。
 
  第二,深化改革是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在新常态下,企业要发扬“敢为天下先,爱拼才会赢”的闯劲,勇闯企业改革深水区。进一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参与国有产权多元化改革,提高国有资本的效率,拓宽企业投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建立健全职业经理人制度,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进一步强化依法治企、依法经营,妥善处理企业在市场经营中遇到的法律纠纷。
 
  第三,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密不可分,是提高企业生产力和竞争力的两个重要支撑。在新常态下,企业要认真贯彻落实刚刚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破除一切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的舆论环境和制度环境,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和创新潜能,加快从要素驱动发展为主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使企业成为真正的创新主体。
 
  第四,实施“走出去”是企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广大企业要充分利用国际经济结构深刻调整和世界经济温和复苏的历史性机遇,加快推进国际化经营,增强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和重组资源的能力,做到走得出、站得稳、有实效。
 
  邵宁:
 
  不能靠国外技术实现现代化
 
  前些年,中国企业靠低成本、低价格打遍天下,所向披靡,表现出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其他国家不得不利用贸易壁垒来限制中国企业的发展。同时,低制造成本对外资也有很强的吸引力,把生产制造基地放在中国是一个合理的选择,使得中国成为了“世界工厂”。外资的大量进入也是经济增长的助推器。
 
  国外的技术来源是中国经济高增长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前些年中国经济发展的技术起点也很低,中国产业发展所需要的技术大都是国外成熟的技术,甚至是过时的技术,因而从国外购买技术相对比较容易。像从上个世纪80年代的家电产业到目前的汽车产业,几乎完全建立在国外技术的基础上。我们不必经历自主研发的过程、也不用承担自主研发的风险。通过引进、购买国外现成的技术,使中国前一个时期产业结构升级非常快、新产业的发展非常快,这直接支撑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
 
  可是,我们分析这一时期经济增长的时候,必须清醒地看到,这一时期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式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是一种阶段性质的常态。在一个特定的发展阶段是可以的,但却是不可持续的。其不可持续性主要在于:这种原有的发展常态过度地依靠低成本、过度地依靠国外技术。而随着居民收入水平和环保要求的提高,我们不可能永远拥有低成本的优势;而且作为一个大国,也不可能靠别人的技术实现自己的现代化。
 
  目前,支撑我国经济增长的成本、技术来源等内外部因素正在发生实质性、并不可逆的变化,标志着中国经济发展从低收入国家赶超型的原有经济常态转变为中等收入国家成熟的新的经济常态。这种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变化不但意味着中国经济增长的合理区间将逐渐下移,而且对中国经济、尤其是中国企业的要求将要出现重大变化。
 
  因此,中国企业需要重新构造企业竞争力的基础,并顺应国内产业结构调整的大势,不断优化商业模式,还要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科学决策体制,下决心走出去。以此抓住经济新常态下的企业管理变革中所带来的机会。
 
  阎晓峰:
 
  产能过剩问题不同以往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新常态,呈现出速度换挡、结构优化、动力转化三大特点。总的来看,2015年我国经济发展将保持总体水平适当,并在合理区间,但下行压力加大,可能在今后一段较长时期将面临一系列的挑战,而其中工商企业可能要高度关注产能过剩和产业结构升级等问题。
 
  这一轮的产能过剩其性质特征与以往不同,给中国的企业和中国的经济所带来的挑战也与以往不同。一是从范围上看,当前我国的产能过剩已经从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等传统产业扩展到造船、汽车、机械等领域,甚至也蔓延到了光伏、多金硅、风电设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二是从数量上看,本轮产能过剩已经从以往的相对过剩转变为绝对过剩,所以很可能再依靠经济复苏后的快速增长来化解将会带来很大困难。三是从管理上看,看似简单的产能过剩实际上是粗放式的发展模式亟待转变,低成本工业化急需转型等深层次矛盾长期积累的集中体现。四是从技术上看,现在已经不限于落后技术产能过剩,一些先进或比较先进的技术产能也有过剩,因此当前的产能过剩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的化解,很可能会引起恶性的竞争、效益的下降、企业所得税的减少、财政收入的降低、员工的失业等一系列问题。
 
  当然,挑战也意味着机遇。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将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从制造业大国转向制造业强国,这是历史性战略机遇,我国企业确实应该加快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在新常态下,要引领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努力使更多的中国产品实现中国创造和中国智能制造。
 
  毛伟明:
 
  工信部最大限度减少行政审批
 
  当前,世界经济仍处于深度调整期,复苏的动力相当的微弱,我国经济步入了新常态,经济增长、动力转换深层次矛盾凸显,产业政策调整已经进入攻坚克难、力求突破的新阶段。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新一代信息通讯技术和工业的融合呈加速发展态势,智能制造、网络制造、服务化制造等日益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方向。以德国工业4.0、美国先进制造伙伴计划为代表,发达国家正在积极谋划部署,企图再次抢抓全球产业发展制高点,抢抓制造业大国的地位。我国如不及时布局,就会错失重塑全球制造业格局的历史机遇。
 
  在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关键是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管理创新的实践者,政府是发展环境的重要创造者,必须上下统一,形成合力,才能真正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首先,我们要加快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完成中国制造由大变强,要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和创新链建设,突破关键技术,加强质量技术攻关,质量监管和自主品牌培育,真正落实总书记提出的围绕产业链布置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安排资金链,最终实现价值链的提升。其次,积极发展智能制造,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道路。信息化是其他“三化”的重要技术支撑和发展动力,要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
 
  然后,品牌已成为各国竞争力的制高点,发达国家利用品牌优势在全球范围强势竞争,获取高额利润。我们要在加强制造品牌建设,提升中国制造整体形象的同时,还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工信部作为工业、通信业和信息化业务主管部门,将充分发挥贴近市场、贴近产业、贴近企业的优势,按照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着重在创造环境、营造范围、加强引导和公共服务等方面做文章,继续推进简政放权,最大限度减少行政审批,加强事中、事后管理,进一步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加强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建设,努力为企业创造更自由的接触空间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经济新常态下的企业管理变革
联系方式
清华大学官方报名/咨询中心:
电 话: 010-69729883 13522236526
传 真: 010-69729883
E-mail: 893774932@qq.com